您现在的位置: 温州天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业界新闻 >> 正文


我国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再出新招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3/28 

  近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十二五”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选择具备优势创新条件和基础的领域,试点建设15—20个国家重大创新基地,新能源汽车也被纳入其中。这是政府继863计划后又一次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所做的努力。

  

  业内期望,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分散和核心技术竞争力弱等现状将有所改变。

  

  拆除藩篱

  

  在这份《“十二五”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规划》(简称《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要试点建设15—20个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并明确了创新基地建设的功能和定位、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总体部署与重点领域等6方面内容。

  

  《规划》要求在5个层面部署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包括:建设基础性、公共性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面向重点工程的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面向农业的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面向新兴产业的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面向传统产业的国家创新基地。

  

  同时,还明确提出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基地的主要方式是充分发挥现有各类创新载体的作用,集成创新载体的优势资源。具体采用三种模式:一是一家为主,多家参与,在计量科学、农业机械等创新资源较为集聚的领域,以最具创新能力的创新主体为核心,通过产权入股、项目合作等方式,吸纳相关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组建;二是多家共建,在海洋资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由领域内多家创新能力强的创新主体共同组建;三是联盟组建,在移动通信等创新资源较为分散的领域,由领域内创新资源丰富的骨干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牵头组织,联合相关创新主体,以联盟形式组建。

  

  我国新能源汽车是依靠政府系统研发起步的,发展至今,其创新资源一直较为分散,组织创新资源进行研发的难度也很大。

  

  就国内目前的发展而言,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新能源汽车,并非近在咫尺的产业盛宴,“内忧外患”的众多因素困扰,使得很多中国汽车厂商实际上仍处于观望状态。因此,中国汽车行业在新能源领域还有众多鸿沟等待跨越。

  

  此番,政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采取由领域内多家创新能力强、优势明显、互补性高的创新主体,共同组建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加强企业间技术的协同与集成,将有效解决当前新能源汽车存在的系统封闭、资源分散等问题。

  

  期待动力

  

  从热到冷,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动力一直不足。虽然我国政府在通过863计划系统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研发的前期加强了对研发体系的系统规划,而且尝试利用科技计划的大规模投入,引导行业创新资源的合理布局,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其中的问题还是相对很突出。

  

  一是长期投入不足,长期处于试验阶段;二是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化能力亟待提高;三是动力电池在性能和成本方面离整车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成为纯电动汽车产业化瓶颈;四是混合动力整车共性技术,包括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箱、轻量化技术和机电耦合技术亟待攻关。

  

  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问题上,企业在不断推陈出新外,其实,政府也在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援助。从产品研发、产业化、市场运营和社会配套设施的建设上全方位地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两会期间,在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召集的2013汽车界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说:“目前,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四部委做了一系列工作,研究新的节能与新能源补贴政策,争取在上半年出台;过去我国主要以公交车为主,但是最近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开始起步了,下一步将加大力度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发展。”

  

  形成合力

  

  然而,这只是在市场层面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技术就是市场竞争的话语权。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还不是很强,急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攻关为支撑的创新体系,同时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认为,具有领先的产品研发能力、优秀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坚实的经济实力,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

  

  对此,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宁国宝博士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开放式协同创新机制是解决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分散和核心技术竞争力弱等实际情况的必然选择。

  

  根据《“十二五”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规划》,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将建立以理事会制度为核心的治理结构,制定并完善开展协同创新的各项管理制度,共建、共享科研基础设施与科研条件,联合引进和培养研究人才,形成人财物相对独立、开放发展的研究开发实体。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浙江庭奎律师事务所、温州天佑商标事务所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本站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本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本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本站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温州天佑商标事务所”。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站原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最受关注的资料
     
     
      本站推荐的资料
     
     
      与该资料相关的资料
      去年我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动成效显著
    我国将建20个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平台
    今年我国将强化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布局
    我国将建立统一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成今年我国林业工作要
    我国发明专利授权大幅增长
    我国研发投入去年首超万亿
     
    Copyright 2012 温州天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温州市鹿城区人民路新世纪大厦20楼G座 邮编:325000
    服务电话:0577-88897921、18958896118、18906665635 EMAIL:admin@wztysb.com